2022-12-22

花東|餐桌上的部落旅行-崁頂部落月光下小米鞦韆餐桌,極美的一日無菜單料理饗宴

餐桌上的部落旅行,每年都有不一樣的主題和更棒的活動提升。我來到台東關山車站附近的崁頂部落,參加這次「月光下小米鞦韆餐桌」。採摘山裡的野菜煮成好喝的湯,搗小米釀小米酒帶回家,吃了很美味的部落下午茶,拿著火把到晚餐宴會一起吃飯,晚餐和部落精心準備的表演,實在太棒,讓此夜晚成了極美的無菜單料理饗宴。

餐桌上的部落旅行」每年主題不同,而我直到舉辦第五年時才終於參加,嚮往餐桌上的部落旅行好久好久,從決定要來的那刻開始,內心一直充滿了期待。

因從台北出發的時間早,在火車上不小心睡著,『嗚哇—!』車上乘客的驚呼聲,讓我從嗑睡中醒來。往聲音方向看去,左邊車窗外的是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的大海,而右邊則是連綿的山脈。

從花蓮玉里車站出發一小時,台東關山車站10分鐘內車程的崁頂部落,沿路均是看不盡的山,花東實在太美了!

分別自各地來到此的我們,搭乘接駁車或開車,目的地相同皆是當晚的「崁頂部落,月光下小米鞦韆餐桌」,在部落巨蛋前集合,一起相處進行約5個半小時的活動。

崁頂部落導覽、採摘山裡的野菜煮湯

# 14:00—從山林來的布農:崁頂3062老屋故事館導覽、認識畫曆

找尋自己的小石子,分組成四個山頭,代表以往祖先分別從四個山頭來到此。於祭祀場認識夥伴一起分組出發,背著籃子(裝備、植物卡菜種、分組小石子),我這一組的夥伴(石頭i)還帶了一隻可愛的狗狗,牠叫小虎。

(部落自然界網美牆:王爺葵)

沒想到與關山車站差距10分鐘路程的崁頂部落,有好美的山林和景色,而我們在有豬、雞叫聲的陪伴下行走,準備採摘今晚要放在晚餐湯鍋裡的湯料。

山裡看起來相似的草或植物,對崁頂部落的人而言都是寶物,帶領我們的族人一邊介紹一邊說,『這是山苦瓜葉、這是鬼針草,鬼針草炸了就可以吃,也能加湯,採嫩葉,所以儘量不撒藥。走到哪裡都是菜,在部落不會餓死。』

我們派幾個代表跟在後頭到小坡上採紅果薹,原來山豬受傷就會吃紅果薹,所以用來放入湯中做為補血用食材,或是依照紅果薹是否有被山豬吃過的痕跡來獵捕受傷的山豬。

看起來僅是一般的草,沒想到作用這麼多,山上的族人們還說:『像是婦科時不順時山裡的婦女們會喝,平常煮湯加入也會變得爽口,紅果薹容易生長在低海拔地區,11月時會結紅果。』

才剛知道原來鬼針草可以吃感到驚奇外,又得知原來包檳榔的荖葉可以直接吃或者包豬肉,生吃汁液帶點辣感跟苦,我試吃了一小片,果然辛辣,味道類似帶點辣味感的韓國紫蘇。

在崁頂部落,花東縱谷與關山市區就在輕易可見之處。

# 阿里曼西肯的家,布農族

崁頂部落為何與市區這麼近,這要從日治時代說起。以往布農族是最後歸順,當時日本人在關山發現布農族小米、和部落生活的痕跡,於是誘騙部落的族人們從山上搬下來到此幫忙進行種植開墾(第一次搬遷地為祭祀場周圍,最後搬到現在的位置)。

當時布農族3大英雄之一的阿里曼西肯不肯歸順,於1930年時被軟禁在此。

之前崁頂部落正在做部落百年年調時,遇到阿里曼西肯的高雄後代來找尋,在部落找很久後,才找尋到相關資料以及部落的家人。那位家人已是一位阿公,他說:『我活到60多年才知道我有家人在高雄,而我祖父是英雄』。

那時起那位阿公從原本不太參與部落活動,開始改變認真參與,連他們家的後代也是。

*說到這,阿里曼西肯名字很有趣,西肯是外號,意思是肥皂(日文音譯),因為無意間偷吃日本年糕,結果卻是肥皂,於是才被取這樣的外號。

他們立了牌子紀念這件事,告訴大家那裡曾是阿里曼西肯的家,也設立「崁頂3062的前世今生」小屋。

她說:『老家在很難走的轆轆溫泉,為了紀錄一個阿公當時唯一從轆轆溫泉那走下來,所以我們也特地上去。為了紀錄還過溪谷,非常非常艱辛,大家回去老家後很感動於是都哭了,無法體會當時老人家的生活有多麽辛苦。』

部落的歷史在文獻上有許多沒被記載,為了保存家鄉的來來往往,努力的找尋且保存,在「崁頂3062的前世今生」小屋可以看到部落的人從哪些地方來到此、怎麼生活以及大小事。這非容易之事,而且很艱辛,對於這樣的努力,真的很讓人欽佩與感動。

在中央山脈看海岸山脈、縱谷,旁邊是部落老人家打造的教會。

(苦茄,可以用來料理或煮湯,吃到後來會有甜味,似苦盡甘來)

我們帶著自己所採的野菜,一路聽有趣的崁頂部落導覽。

(部落年曆:布農族的象形文字)

# 部落壁畫,布農族歲時祭儀

12-1月:小米最剛開始的開墾季節,放圓形木板表示希望豐收,因圓的形狀正好像月亮,跟月亮告誡「我正在執行你說的任務」(自從祖先將兩個太陽射下,被射下的太陽變成月亮後,布農族和月亮有了許多故事與約定,從此不少活動都與月亮有關:傳說與月亮的約定——布農族祭事曆Islulusan)。

插芒草:告訴祖靈要種植小米,希望給我很好的靈、運氣,讓小米長大(關於種植小米,一開始需試種不錯才會真的進行種植)

疏拔祭:小米長得太滿要用山豬肩胛骨做祈福儀式,打陀螺也是為了祈福,盪鞦韆則表示小米越長越高。

這些壁畫還有介紹射耳祭、八部合音、狩獵祭唱祭槍歌(為了祈求打獵順利,此時婦女在家打小米釀酒、用獵人獵物烤山豬)、用「蜘蛛抱蛋」綁小米、進倉祭(把收成的小米放進倉庫)。

八部合音是崁頂部落於1943年被音樂學家發現(15歲以上才可以唱,雖然叫八部合音,但其實是13人以上才能唱起,族語很像巴西布布,意思為互相拉扯合作才能唱這首)

這些部落壁畫,就像布農族歲時記,代表十個月間布農族的重要大事,而這十個月不能吃甜點,老人家認為一旦小米種下去便不可以吃甜食,吃甜食很容易不飽導致吃太多,畢竟食物得來不易,所以需要小米收成後才能吃甜食。

部落下午茶、搗小米、釀小米酒

# 15:00—和獵人相會前的準備:小米釀製作、採集野菜、小米脫穀脫粒體驗

(小米、酒母與紅藜)

採集了許多蔬菜後,來到崁頂部落裡的「蓋亞那工作坊kaiana」,他們為我們佈置了好美的下午茶點心,用部落的食材和元素做成了小米與酒桂圓粥、自種花生芝麻球,底下還有薑黃染成的布以及代表祝福的小米、表示豐收意義的七里香花束。

有好棒的下午茶,沒想到就連薑黃染成的布與花束都能帶回家。

把部落種的花生做成好吃的芝麻球,皮薄Q軟,不會太甜的甜度很爽口。

加了一點酒與桂圓煮成的小米粥溫潤了我們,這兩樣點心味道好,令大家意猶未盡,不過晚餐聽說很豐富,還是必須讓胃留點空間才行。

吃下午茶點心的時候,聽部落裡的爺爺講關於山裡還有族人的故事,他還唱起了好幾首歌,其中有一首是有關小米酒的部落歌曲,我們像是來聽爺爺的演唱會,沈醉在其中。

可令我更動容的是,原來爺爺只有一個眼睛和一個肺,不過即使如此,爺爺看得很遠而且唱得特別宏亮、好聽。

點心後,我們親自感受對於布農族部落很重要的小米處理過程。

在很久以前,需要半夜3、4點起來幫小米脫殼,不過小米脫殼用的不是手,而是腳。因為以前東西都放在地底下,老人家覺得小孩用手出力時容易放屁,不太尊重,所以以前一定要用腳把小米從一串串地,踩下成為一粒粒的樣子(小米有兩層殼,這步驟是先去除最外面的殼,如左圖上與右圖上)。

將脫粒好的小米倒入木臼,開始搗,要捶到裡面黃色的部分跑出來後,再用水瓢慢慢洗(圖左下與圖右下)。我們也跟著體驗搗小米,這步驟還真是辛苦,一個姿勢或出力方式不對都有可能傷到腰,而爺爺在此時又唱起了好聽的歌。

感受完部落以前處理小米的過程後,蓋亞那工作坊的人拿出他們方才於一旁廚房蒸好的小米、酒母與水,原來我們參加這次的「餐桌上的部落旅行」,還可以釀瓶小米酒帶回家。

小米酒一開始的製作方式,是將小米煮到超濃稠後放涼釀酒,或是每個人放口中咬,如今已大不同。

布農族釀酒禁忌很多,下雨天、天氣不好、有節慶才釀,懷孕婦女、心情不好不可以釀,也不能告訴別人,不然會覺得那小米酒就不好喝。每個族群酒母不同,布農族一定要七里香葉,因為很愛酸、苦的滋味。

小米浸泡四小時蒸煮後成了我們所見的樣子,用木匙將其拌開後,拌勻酒母,加入少量的水攪拌均勻至濕稠感(如照片),放入事先消毒好的瓶中後中間戳洞釀三日(建議最好七日才喝)。

喝了這麼多次小米酒,第一次參與釀酒過程還能帶回家,特別有紀念意義。

燃起火把,走從前的路

從前崁頂部落裡沒有電力設備,當時山下的關山市的電影院正上映著李小龍電影,於是老人家便點燃火把,拿著火把一路走斜坡去關山市看李小龍,抵達電影院外將火把熄滅,直至看完要返回部落時,再燃起火把慢慢走回家。

# 互相傳遞火苗,燃起竹火把

而我們也提著火把,感受以往老人家九彎十八拐地走這部落裡的斜坡。

月光下的小米鞦韆餐桌

# 17:30-月光下的小米鞦韆餐桌:「釀酒」微劇場演出、分享豐收的餐食

我們一路拿著火把走到當晚的「餐桌」位置,山裡的年輕人們也在道路旁點燃了兩側的火把,像是迎賓大道一樣,表示對我們的歡迎和祝福。

用餐的餐桌被佈置得實在太美了!無論是擺設、用具都感受到背後的努力才能將細節都顧得這麼好。

不過這米白色的椅子看起來非常特別,近看才知道,原來這是米袋,美美的遮陽亭子是原本的絲瓜棚或豆棚,不由得會心一笑,太可愛了。

我們在找尋位置與幫忙生火之餘,部落裡的媽媽們正忙著煮當晚的小米粥,因為要煮的特別特別濃稠,需要不停地攪拌避免黏鍋底燒焦。

一起生火,將當日採到的野菜放入湯中,因採摘的食材和數量,所以我們四個小組,每個小組湯的風味都不同。

「生火,煙來了,表示人也來了,布農族到新的地方會起火,祈求祖先保祐」。

在蟋蟀和貓頭鷹叫聲下開啟了晚餐盛宴。

*關於貓頭鷹,部落流傳若貓頭鷹造訪哪戶人家,便是那家裡有人懷孕,以往老人家還能因貓頭鷹叫聲聽出肚子裡的胎兒是男生還女生。

清甜的甘蔗茶、用翼豆和不少豆類煮的部落玉米濃湯,還有釀金棗、梅子、布農族泡菜(用芥菜、蒜頭、薑、蔭鼓、香菜,用小米酒發酵)。

炸蔬菜、醃蝸牛,部落領導種的好吃芋頭,芋頭特別綿密,很喜歡。看起來很豐盛,僅是前菜而已,調味入味、有的香辣、有的香甜,很適合配酒。

晚餐時每一小組有一位部落裡的青年幫忙協助我們,感謝他幫我們生火、端菜、煮湯、盛湯,讓我們可以坐著安心吃飯聽故事和觀看表演。

有排骨、樹豆、龍葵還有領導等級的芋頭,以及我們下午在部落摘的野菜,這樣的湯令我想起童話故事《石頭湯》,像是施了魔法一樣,令人感到驚喜的好喝。

烤地瓜、烤栗子、Q軟的烤餅、豬皮、豬腸、山蘇、馬告小魚乾花生、蕗蕎和蕗蕎葉,第二道菜在份量與菜色上依然很豐富,不僅擺盤美,料理也好吃。

領導說:『我們的獵人們要出來打獵了』,接著大家一起唱了祭槍歌。

男人們為我們演出精彩的部落打獵和祭槍歌,而部落的婦女們也詮釋以往忙著煮小米、搗小米,這些有關小米祭的過程。

『婦女們把酒拿出來吧!把肉拿出來吧!』隨著領導吶喊,小米酒和烤乳豬全豬就這樣搬上了晚餐會場,此時晚餐的氣氛正越來越濃烈、心情越來越亢奮。

布農族很愛吃豬肉,甚至結婚時一定要有一頭喜豬,還要讓族人吃到,才會被認同。這次的晚宴他們請了有「台東最會烤乳豬、烤全豬」之稱的「馬步阿速烤全豬土坂」為大家烤好吃的脆皮豬,在台東當地頗具盛名的「馬步阿速烤全豬土坂」,之前台東慢食節也特地邀請他們在現場烤全豬。

*未滿十八歲與未成年均請勿飲酒

吃獵人辛苦獵捕的肉前,一定要先敬獵人一杯感謝他們,所以我們每個人高舉著酒杯,以小米酒表示我們心中的感謝。

*未滿十八歲與未成年均請勿飲酒

方才的烤全豬已分切好夾至我們的石盤中,豬肉鮮嫩多汁且無腥臊味,豬皮烤到像是脆焦糖片,咬下去時發出的「咔吱聲」,都在說明著這脆皮烤全豬有多麽好吃,如今看到照片又懷念這美味的脆皮烤豬。

真的,是我目前吃過最好吃的烤脆皮豬了,怪不得「馬步阿速烤全豬土坂」能被稱讚為「台東最會烤全豬」。

傍晚時婦女們用大鍋煮的小米粥,成了非常濃稠帶點黏度的質地,又叫「山地飯」,以前在部落大家會一起吃著一大鍋。山地飯口感與味道很好,莫不是吃到這時肚子很飽,很想再多吃一些。

隨著晚餐進入尾聲,部落的大家開始為我們合奏八部合音(目前傳至第五代)。是整晚吃得太盡興?或是歌聲的薰陶?還是酒精的催化,莫名的感動,眼眶也熱了。

晚餐的甜點用油芒做成像是爆米花,搭配小米年糕和花生糖,有焦香的風味和Q軟的口感,連甜點都這麼用心,太讓人喜歡了。

晚餐有多好吃?看大家事後還搶著購買領導種的芋頭、小米酒或者梅子、蔬菜就知道有多美味了。

領取獵人的禮物(烤山羌肉)和布農族泡菜,我們這一趟不只吃得飽足,連心靈都很富足,獲得的不僅是眼前所見,還有一整天的體會及收穫到的知識、分享來的感受,所以說聲『烏尼囊』(uninang 音譯,布農族語的「謝謝」),表示最深的感謝。

(回去前,少年們又為我們的道路點亮了火光)

吃完晚餐,月亮也出來了,一切都有最好的祝福與安排。

餐桌上的部落旅行

連結|網站FB(縱谷原遊會)IG(縱谷原遊會)

崁頂部落蓋亞那工作坊KaianaFBIGGoogle Map

地址:台東縣海端鄉崁頂村2鄰39號/電話:089-812752,0989-527192

你也許會喜歡